我为什么要表白“王师傅”?

发布时间:2016 / 04 / 28    浏览量:3927次

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

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

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

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向前,

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李宗盛《致匠心》

 


 

【豆瓣评分9.4的纪录片】

 

      豆瓣评分一直还挺任性的,纪录片这种体裁,曾经创造高分记录的就是那部家喻户晓的《舌尖上的中国》了,但也只有第一部的评分达到了9.3分,所以凭借着纪录片的体裁打到9.4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立刻成为身边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里面以王津师傅为代表的文物修复师们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工匠精神”。

      作为纪念故宫博物院90周年纪念的交办片,在制作成本的限制下,《我在故宫修文物》并未动用大规模的航拍,打造一部大气恢弘的献礼片,而是另辟蹊径,以微距镜头去记录与故宫这个恢弘建筑不相适配的文物修复的事。在豆瓣的短评里,有人说,“镜头走的一般,剪辑也不怎么舒服,没有一贯的引申、拔高,通片一股七八十年代电影电视剧的气场。但,这就是本片的气质,在地的,朴实的,却又大气自然的气质。”

 

与我们“工匠”身份相契合的气质。

      这部片子神奇的地方是,你以为做着文物修复工作的都是些老学究,但是在镜头前你看到的是很多80后、90后,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年纪,踏踏实实的耐住性子和师傅学手艺;你以为在故宫里修复文物的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工作,但在那个四方见天的小院里,和平常居家无异,还有三两只御猫眯眼打哈欠。一切看起来都是接地气的。

 

  

  

 


 

【士农工商,都是最普通的从业者】

 

    机器时代,手工打造成为稀缺品种的时候,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工匠精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提到了“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时间“工匠精神”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我们可能已经习惯性的、简单粗暴的,将“工匠精神”和“手作”、“精致”、“慢工出细活”等这样的字眼画上等号,但这部片子却让我重新开始审视什么是工匠精神。这些“现代匠人”们可能本身并不打眼,但当他们经年累月的专注一件事时,工匠精神已经渗透到他们的骨血中了。就像王师傅自己说的,“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

    在片头的解说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文物修复师就是古代我们所说的士农工商中的“工”,所以说回来,不管什么工作都只是一个工种的问题,工匠精神这么形而上的命题,和你做什么没有关系,他的内核只是一种对任何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坚持不懈的钻研与坚持吧。

 

  

  

  

 


 

【用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

 

    青铜时代雕塑将“致匠心”作为自己的品牌理念,也只不过是我们对自身态度的一个警醒,现世浮躁,而我们作为“现代匠人”中的一个,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坚持,将“铜”这种自然物质赋予自己的心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心意,也同样希望在雕塑的过程中,修了浮躁的人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