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祠堂,中国人的寻根文化

发布时间:2016 / 04 / 12    浏览量:4480次


阴雨绵绵的清明刚刚过去,

不少人回乡祭祖。

即使是在城市现代化愈渐成熟的现在,

中国人寻根的本能也会在特定的时期涌现。

而渐渐隐于乡间的宗祠,

作为连接同姓血亲关系延续的纽带,

已成为了一种团结家族成员的精神动力。




【文化需要具象化的载体】


宗祠的存在,最基本的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同时,也蕴藏着对祖先精神的传承。正如“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的成立就是由在肥包公后裔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发起的,他们以弘扬包公孝肃精神为内涵,传承包公民本文化。

 

目前,由池州市贵池区的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定制的《包拯》铜像,正在青铜时代雕塑公司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该铜像总高3米,泥塑已验收通过,将安装在池州市贵池区梅龙镇祠堂村的包氏宗祠内。




泥塑验收中



模具翻制中

 


【难的是神韵表达】


彼时在学习中国画的鉴赏时,

老师曾说过,

中国画是通过形象来抓神情的。

对物写生,

不仅仅是对自然外形的描写,

而是着重“以形写神”。

写形是手段,写神是目的。

而铜雕的铸造也是如此。

 

不同于一般的大型铜雕定制,像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因每个人对塑造的对象都有一定的既定印象,而这种印象不单单是对人物神情、服饰、仪态的记忆点,更是对人物神韵的自我判定,所谓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人物神韵的拿捏就需要更加慎重。 


在设计雕塑造型时,我们的设计师参考了大量包公画像以及合肥包公祠的人物雕像,构想整体雕塑效果以及人物面部表情和其他元素,给出设计稿,在产品的泥塑造型阶段,雕塑师根据设计稿,进行反复揣摩、推敲后进行再创作,以期完成设计师的构想,体现人物神韵。

 


正如祠堂作为文化的重要承载,

是对一个家族变迁史的记录,

那么作为祠堂精神领袖承载体的人物雕像,

如果不是在精雕细琢,反复揣摩的情况下创造的,

又如何能包容这份情感归属呢?


定制请联系:0562-7126108

Top↑